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系统回顾一年来政策及成效、全面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阐释了下阶段政策取向及重点。业内人士表示,报告释放出积极信号,未来人民银行对经济回升向好依然有望保持较强政策支持力度。
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有效支持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支持采取债务重组等方式盘活信贷存量,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报告强调“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相对此前的“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表述明确将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都体现出来,同时还考虑了预期因素,有利于统筹经济和物价两方面目标,匹配的锚更清晰,可以更好地引导和稳定预期。
该人士认为,“相匹配”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合理把握。一是“相匹配”不意味着“完全相等”。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取决于宏观形势和调控需要,在经济动能趋弱时比名义经济增速适当高一些,在经济过热时差距收窄乃至低一些,这是逆周期调节的需要。二是“相匹配”要拉长时间、跨越周期看。匹配是中长期概念,不是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匹配。近两年金融数据持续领先于经济数据,未来随着宏观经济恢复向好,经济与金融增速间的缺口有望逐步弥合。三是要更多从贷款累积增量评判金融支持力度。个别月份的增量易受基数、季节规律、考核监管等多重因素扰动,累积增量能更客观全面反映一段时期的支持力度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释放出主要金融总量指标关注的侧重点出现变化的信号。业内人士表示,报告强调要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这些都说明要从更广视角去看待金融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融资支持并不仅仅局限于信贷,较之于间接融资,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实际上更有效率,两者也都体现了金融体系对实体部门的支持,考察金融支持需要合并看待。而且,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导向下,当前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效果会体现到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等融资中,直接融资发展也与科技创新、新动能等更为适配,对货币信贷需求产生良性替代,合并考察也有利于避免对货币金融条件的误读。(记者 张莫)